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主页 > 名家访谈 >

王琦访谈录

2010-01-01 22:18
来源:中国名家新闻网
语音阅读


       晚年艺术的新追求
 
       满怀对我国美术界大家由衷的敬佩之情,记者有幸采访了王老。
       王老身材高挑,满面红光;身体硬朗,步履沉稳;精神矍铄,睿智平和;语丝敏捷,思维活跃;性格爽朗,待人豪迈。

       记者:王老,您是我们尊敬的前辈,也是中国美术界的领军人物。在您90华诞即将来临之际,祝您老健康长寿,祝您的思想和艺术永葆青春。

       王琦:谢谢大家,我很高兴接受你们的采访。

       记者:王老,您的版画在全中国和全世界都赫赫有名,从您发表第一幅版画作品到退出版画创作,您的版画艺术生涯整整延续了五十年。您开始作水墨画时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是什么原因导致您进入这个新的艺术领域呢?

       王琦:1990年,我做了视网膜手术,手术后视力大减,不能再从事木板上的挥刀作业,就这样拾起毛笔来写字作画。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艺术本身就是目标,艺术创作是我本能的追求,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记者:您投身于书法和水墨画的艺术创作之中,同样也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您的水墨画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清新。您用毛笔对中国画进行了自己的创新。梁江先生评价您的水墨画说,“既有中国水墨画恢宏舒展之长处,又有版画简括明快的韵味”。独特鲜明的表现形式是您的水墨画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您怎样看待您的水墨画与国画的区别呢?

       王琦:首先,我的水墨画作品所描绘的内容以及所选取的角度与中国画不同,如《马来西亚渔村》、《渡口》,不同于通常的山水画,这些题材也很少为一般的中国画画家所采用。其次是我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创作,这主要体现在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我的水墨画没有受中国画的约束,没有背负传统文人画中沉重的“笔墨包袱”,画中没有中国画中常见的某些程式,不见那些粗壮的墨线,或者淡墨的晕痕。我喜欢用焦墨以素描方式画出事物的形态、多层次的色调与明暗部分,然后以淡墨晕染出画面的水墨效果,最后施以不同的色彩。这种绘画语言与中国画的确不同。在我的画上,没有传统中国画的影子,却有不少西洋画的因素,如油画的色彩,版画的大块色调和刚劲线条。我从开始做水墨画那天起,就没有成为一个中国画画家的想法,我仍然是以版画家的观念和认识从事水墨画创作的,在创作中不希望与别人有雷同的感觉。
 

       记者:您的水墨画作品既精致严谨又优雅抒情,生活气息浓郁,带有版画创作的明显痕迹,造型功力深厚,欣赏您的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升华。您怎样评价您独创的这种艺术形式的风格呢?
 

       王琦:艺术创作要有表现空间和实体的深厚基础和概括能力,我在创作中通过透视关系、光影感等写实因素的悄然渗入,刻意追求作品中的实境感。这不仅需要表现技巧,还需要对生活的重视。我认为欣赏者会很容易被带进作品所要表现的意境。
 

       记者:确实如此。例如这幅《黄昏时分》,浩大的天空与深沉的大地形成一种深邃的意境,中景是以点与线勾勒的一丛树木,可以让不同的欣赏者有不同的体会。而《黄山孤松》的创作手法,实际上形成点和线的交响,具有刚劲有力的节奏感。
 

       王琦:这是从版画中汲取的营养。造型虽然独特,但黑与白、粗与细、墨与色等诸多对比鲜明有趣的形式,应该说也是一种统一和谐的美。当然,这些作品是产生于我生活的切实感受。有人说我的水墨画在构图布局中注重整体感、虚实密疏的节奏感和运笔用墨的力度,都有一定的道理。
 

       记者:王老,您可以向外界透露您在这个艺术领域创作的整体情况吗?

       王琦:这十几年来,我作水墨画一共有几百张。单论数量已经超过我几十年创作的版画作品,但就艺术水平来说,我认为无论如何也不能与我的木刻版画相提并论。不过,我会按照我所追求的表现形式走下去,希望能通过它开发出一片新的艺术天地。我虽年近九旬,但自觉身心两健,还希望争取多创作一些更新、更符合人民群众要求的作品。
分享到:
名家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