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主页 > 特别报道 >

赓续中华文脉 拨亮烛照民族复兴的文明灯火

2018-05-30 16:15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语音阅读
——记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



《中国文化人物》两会特刊深度报道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中国文化人物主编王保胜/摄影报道



苏士澍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



2015年12月9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胜利闭幕,苏士澍当选新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七律·红楼》  苏士澍书法作品



苏士澍与台湾画家欧豪年一起接受媒体采访



苏士澍在欧洲举办书法交流活动



《王之涣诗》  苏士澍书法作品



《李白诗》  苏士澍书法作品



苏士澍在斯里兰卡举办书法文化交流活动



2017年9月,苏士澍组织中国书协“送欢乐 下基层”走进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



《孟浩然春晓诗》  苏士澍书法作品



《厚德载物》  苏士澍书法作品
 

       中国文化人物(主编 王保胜)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化发展史。也正是因为有了中华文化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才生生不息、根深叶茂,饱经种种磨难而历久弥坚,历经无数战乱而愈发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传承中坚守,在发展中赓续,如此周而复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因坚守而自信、因发展而丰富,并转化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精神财富。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要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就必须要选择坚守、学会坚守。特别是在这个繁杂烦扰的社会,面对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与挑战,我们更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化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2015年12月7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和主席团,苏士澍当选新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苏士澍在致闭幕词中表示,新一届理事会、主席团面对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肩负广大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的深情重托,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定会珍惜和维护当前的大好局面,抓住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大好机遇,立足书法艺术本体,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创新有为地展开各项工作,切实把中国书协建设成为广大书法工作者温暖和谐、有凝聚力吸引力的大家庭。
       2017年10月25日,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组织京内外专家学者参加座谈会,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贯彻落实十九大会议重要精神。苏士澍在座谈时表示,我有幸列席了十九大开幕式和闭幕式,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报告,深受鼓舞,倍感亲切。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听了习总书记的报告,深感责任重大。在全面落实讲话精神的同时,一定要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出力,立足当代,放眼未来,结合实际,埋头苦干,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为人民服务”为天职,做新时代“四有书家”,为全面振兴祖国书法事业尽最大的努力。
       2018年1月11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苏士澍在讲话中说,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举办是对当代书法水平与成就的阶段性检验与总结;是续写“兰亭”精神,引领当代书法创作、研究及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载体,中国书法高度浓缩了中华文化精神,展现了中华美学风范,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为书法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从博大的中华文化中汲取精华,以笔墨展现中华气度,以精品阐释中华美学;一定要放开眼量,明确方向,敏锐发现时代变革,感知时代气息,把握时代脉搏,走出书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书法作品回应时代激荡,反映时代精神;一定要提升格局、勇担责任,追求德艺双馨,走出“小我”,走向胸怀国家、胸怀民族、胸怀人民的“大道”;一定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从自身做起,辐射带动他人,切实让书法创作回归对美的追求,真正让书法艺术焕发出中华风度、中华风骨、中华风韵。
       士以弘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一批又一批像苏士澍这样的文化工作者为赓续中华文脉,在功利面前心如止水、甘守寂寞,不被外界环境所干扰和左右;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定力、不为所动,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笃定文化自信,在皓首穷经中坚守初心。
       苏士澍出生书香世家,自幼酷爱书法篆刻艺术,十三岁即拜著名书法篆刻家刘博琴先生为师,从楷书起步,痴迷于各种书体的心追手摹。20世纪70年代,在刘博琴先生的推荐下,苏士澍有幸成为一代大师启功先生的门生。启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他从研究书画入手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对古典文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学、文献学等皆有研究。在苏士澍的眼中,启功先生就是一所大学、一座博物馆。在启功的引导下,苏士澍开始精研文学史、书法史,修读文化典籍、古诗词章,勤练“字外功”。
       苏士澍在《感言》中深情追忆了这段人生经历。他说:及而立,追随元白先生问学考证、义理、辞章之余,兼习古籍版本、书画鉴赏、金石碑帖。学养稍长,是想点划间架与笔墨之微,深奥之极,谈言微中是为难也。余乃痴慢之人,唯认真,唯持久,方可积心得。学书如是,做事、作人亦如是。修习传统文化更如是也。积年问学,终有回报,余如所愿,越身红楼。
       启功提倡“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他教导苏士澍,能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自己的观点和深刻的道理,这才是做学问的紧要所在。苏士澍深以为是,并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一以贯之。
       如果说家学和良好的师承是成功的基础,而文物出版社三十年的文化修为与刻苦磨砺则是苏士澍终成一代名家的关键。
       1980年,苏士澍进入文物出版社工作。文物出版社以保护、抢救文化遗产为己任,同时还负有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之责。其办社方针是:坚持特色,精益求精。
       图书出版的使命与其他职业不同,肩负着文化积累和知识传播的重任,出于对读者、对历史、也对未来负责的态度,苏士澍在文物出版社从编辑到社长,三十多年间,始终孜孜不倦,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他编辑古今翰墨,整理文化瑰宝,在遍览中华博物之间,与历代名家神交,得以增长见识,眼界渐宽。同时,为了整理古籍出版图书、加大文化传承,他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展览馆,过目大量的金石拓片、简牍帛书、名碑丛帖、铜器、瓷器、书画和文物真迹;工作中经眼过手的古代铜器铭文、砖瓦雕饰、碑志刻石、写经造像、名人书画……为他书法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养料,也使苏士澍的国学修养、学术成就登上了一个新高度。
       苏士澍在编辑出版工作中,十分重视搜集整理故纸遗墨、编辑碑帖。他将保护、弘扬和传承祖国悠久的文化遗产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苏士澍认为,编辑整理中国传统的碑帖、法书、古籍经典,就像与历代名家神交,这是人生一大乐事。他编辑的《历代碑帖法书选》出版三十余年来印数达千万册,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是书法家和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必备经典,在书法界、文化界产生重大影响。2008年,苏士澍荣获中国出版界最高荣誉奖“韬奋出版奖”。同年,经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评选,文物出版社成为全国30家优秀出版社之一。
       出好书、多出书、快出书、出“双效益”俱佳图书是苏士澍始终坚持的图书编辑出版理念。多年来,他编辑或主编出版的图书近千册,品种近百种。尤其是在中国碑帖书法、绘画艺术等领域,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苏士澍将保护、弘扬和传承祖国悠久的文化遗产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作为学术带头人,他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大型文物出版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典》、《中国法书全集》(20卷)及国宝复制工程等大型国家课题。其中国宝复制工程成功复制了隋人书《出师颂》、宋代米芾书《研山铭》、宋阎次平《四季牧牛图》等数十种书画作品,达到了国内外领先水平,受到了启功、杨仁恺、日本二玄社等国内外古书画鉴定专家和相关单位的高度赞扬和肯定。
       苏士澍长期担任《书法丛刊》的主编,在他的带领下,《书法丛刊》始终坚持学术质量第一的原则,发行量逐年递增,被广大研究者尊称为“一片没有被铜臭污染的学术净土”。从1990年起,他主持并策划了六届中国书法史论研讨会,出版论文集六部,对提高文博界书法研究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自1986年迄今,他主持并策划了四届全国电视书法篆刻大奖赛,每次参赛作品(包括港、澳、台)达十万件左右,是全国唯一的不收费的书法大赛,并将获奖作品结集出版,在内地及港澳台获得了良好声誉。
       安然于无闻,执着于真知。匠心,既是一种坚守本心、求精求新的态度,又是一个人的沉潜和沉淀。面对浮躁之风气,苏士澍能摒弃喧嚣,常怀赤子之心,坐得住、做得好,坚守初心、执着专注。
       在编辑出版领域里筑梦三十多年,苏士澍不仅在出版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出版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国学修养、学术成就和书法造诣也登上了新的高峰。
       为了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苏士澍在书法创作上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创新。他将自己吟咏的诗篇用书法的形式记载下来,使诗与书的美学形式和景状、物态、内蕴的境界等相谐,使人们在品诗、赏字时得到多重美感享受。苏士澍的诗歌大体分为两类。如:诗书《歌唱祖国》《长城》《故宫》《文房四宝之赞》等,一是对祖国改革开放、对人民的赞颂;二是对古代文化的歌咏。其中写文房四宝及产地的历史文化、掌故、特点、功效写得淋漓尽致,至情至理。书坛这样评价他的作品:楷书取于颜、柳,隶书取于汉碑,行书则取之于“二王”字帖系统,篆书取于秦刻和清人邓石如、赵之谦,其作品的共同特点充分体现“骨”和“力”,以内劲取胜。在用笔上讲究“细筋入骨”的艺术效果,结构上以颜之宽博和柳之清劲而融合并借助于篆体,使之方正浑厚中蕴透着篆籀之气,他的篆书注重金石气取秦刻之古雅,以邓、赵结体渗之,结构上紧下展,横肥竖瘦,静穆端庄又不失生动多姿,表现了“苏体”的最动人之处。苏士澍的大篆,结构、使转似金文,稳重、坚实;用笔活泼,略带飞白,字显得静中有动;在章法处理上也别具一格,其字气势高古,取法经典,渗透出金石之气,其书风、态、体在中和敦厚的形态中,又有严谨秀逸之气,体现出其师古出新的朴实功底。在历次展评中,他的书法笔法变化多端,苍劲有力,稳重坚实,给人以“正大气象”。他的书法因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丰富的传统哲学思想内涵而屡次获奖并饮誉书坛。1997年,中国文联授予他“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几十年来,苏士澍积极参与或组织举办书法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上世纪70年代初,他与刘炳森等书法名家组织成立了北京书学研究会,先后以“北京职工首届书画展”的名义,邀请李可染、蒋兆和、李苦禅等参加。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很多书法名家通过他的联系走到了一起,走进了书协。通过展览推出了很多优秀作品,深得群众喜爱,也促进了国内外文化交流。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后,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他都倾心尽力去做。国内重大庆祝纪念和公益活动他总是积极参与策划组织推动。近年来,在举办国际国内展览的同时,他组织的研讨会也推动着行业学术的发展,如: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国际碑帖学术研讨会,还组织举办电视大奖赛,组织书法艺术采风等活动,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家学、师承、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使苏士澍真正走上了“书中有文”“书中有道”“书中有德”“书中有人”的大家之道,以手中之笔赓续中华文脉,拨亮烛照民族复兴的文明灯火。(中国文化人物)
分享到:
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