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主页 > 特别报道 >

日本冲绳大学教授刘刚:发达国家真的缺少稀土吗?

2010-10-26 12:38
来源:环球时报
语音阅读
    近日来,许多国外媒体拿中国稀土出口大做文章,甚至说中国违反WTO自由贸易规则,将“流氓”、“无赖”国家的帽子扣在中国头上,大有被中国绑架的气势。事实上,西方真的就受制于中国稀土了么?


 所谓“稀土”,是“非金属矿物类稀土元素”的简称,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以及与镧系的15个元素密切相关的钪和钇,共17种元素构成的元素群。其实,稀土在地壳中的存储量并不稀少,但因其分布极不均匀,更重要的是开采起来耗费颇大,并且是以对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所以才称之为“稀土”。


 这类资源其实并不只是中国才有蕴藏,在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以及越南等国都有蕴藏和发现,日本虽然现在还没有蕴藏,但最近的海洋开发的进展却增加了其拥有的可能性。现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并非没有稀土,而是从战略高度加以储存。他们并非真的吃了上顿没下顿了,而是危机意识促使他们需要“先人后己”地保障其“安全环境”。


 尽管目前全球97%的稀土产量来自中国,但中国的稀土储备其实才只占全球蕴藏量的36%。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只能算是“挖掘大国”而非开发大国。美日等国因此瞄准中国,以期花最少的钱就得到最大的好处———稀土环保两不误,不仅吃饱肚子,还可储备过“冬”。 日本83%的稀土来自中国,从1983年起就开始建立稀有金属储备制度和基地。除日常生产需用之外,日本更多的是将从中国进口的稀土作为战略储存。据说目前存量已经够日本用上至少20年。美国从1997年开始,也关闭了本土最大稀土矿而改从中国进口稀土。


 稀土尽管珍贵,但长期以来,中国却一直以“泥巴”价格出口。那么,为何中国不加以精炼后出口呢?这就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隐痛所在:中国缺乏技术。加上无序开发,挖出来后企业又很难存起来不去“赚钱”。不过,这“钱”的确赚得不划算。由于产量过剩,企业之间竞相压价,定价权长期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使中国稀土一直以很低的价格销售。据说一般是1吨1万人民币卖出去,但美日提炼后卖回给中国大约是1万美元1公斤。数字不一定精确,但性价比却是相当不划算的。


 如果再算环境成本,那就更不成比例了。近15年来我国的稀土矿藏遭遇史无前例的大破坏。主要集中在内蒙古白云鄂博狭长约数十公里的范围内,开发者多为中小企业,原本资金就不雄厚,开挖后的环境往往变得一团糟。中国付出高昂甚至是不可逆的环境代价,却落得个“裸”卖资源还赚不到钱,反被别人用WTO的规则来说三道四!中国真有必要当这冤大头吗?
    中国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对稀土开采进行战略规划,避免在数十年后陷入既无资源也无技术、受制于发达国家的困境。中国从2006年开始逐步减少稀土出口。2010年的稀土出口配额总数为30258吨,比2009年的50145.1吨少了近40%。7月初,中国更宣布将2010年下半年的稀土出口减少72%。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减少稀土出口。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被动局面和保护战略资源,中国完全可以根据国情,为保护环境,关闭仅为廉价出口而开挖的矿山和企业。仅有的生产量也要高价出卖,物以稀为贵,掌握住价格市场的主动权,觊觎中国稀土的国家爱买不买!总而言之,地大物“薄”的中国人缺乏危机意识的现状必须改变。

分享到:
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