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主页 > 特别报道 >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传统文化对重塑国家道德有积极作用

2011-03-07 15:00
来源:察哈尔学会
语音阅读
    日前,见到雕塑家吴为山谈起他的新作,一座总高9.5米的孔子青铜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雕像隔长安街与天安门城楼遥遥相对,因为坐落位置的特殊,引发了海内外媒体和民众的广泛热议。笔者浏览媒体发现,支持者多称孔子作为闻名于世界的中国古代先哲,其思想中蕴含的“和平、和谐”的理念,将成为中国最好的“文化大使”,让世界更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发展理念;反对者谈到,在天安门广场这样具有政治意义的场所,放进一座孔子像显得不伦不类。90多年前同样爆发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五四运动,口号之一就是“打倒孔家店”,那么这尊孔子像无疑是对五四青年“救国图强”精神的嘲讽。同时,高9.5米,亦可理解为“九五之尊”,“九五之尊”是古代帝王的象征,“孔帝”的回归是对中国民主政治的亵渎。
 对于为山先生的大作之艺术价值,我虽然是外行,也绝不怀疑。毕竟立在这样重要的国家地标之所在,我肯定他对作品一定是倾注了心血的,而官方也应是审慎考量而非随意的决定。至于雕像本身,依笔者所见,不应过分强调和诠释落成的政治含义,而应更多地去追寻其蕴藏的文化内涵。正如为山先生所言,孔子像更多地在于它的文化意义,也就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就是说,孔子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代表,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这一显赫的地方注视引导着中国的发展。
 回顾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中国奇迹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但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人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经济发展,以及追求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却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造成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生活之间的严重脱节,以及社会道德伦理的沦丧。没有正确价值观的社会必将是一个扭曲、畸形的社会,从长远来看,它无法保证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以及社会生活的稳定,长远来看也会损害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因此,重塑国家道德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重塑国家道德应该有多元化的路径。一是要有效汲取世界其他国家文明发展中的可取之处,为己所用;二是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发掘,使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部分,能够用来促进国民的道德建设。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抑或墨家,都不妨辩证地看待,使其在现代社会发挥更有利和有力的作用。
 在当代意义上,孔子像并不仅仅只代表儒教一种学说,更不是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教上升为国教的高度,而应看到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符号含义,以及其所涵盖的包容色彩。“君子和而不同”,大可以把孔子看成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思想流派和所有文化财富的代表,给予其符号化意义,以体现着各种传统文化兼容并包的和谐团结。
 同理,一个完整的国家道德体系,也应该由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体系、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体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体系三部分组成。儒家的道德观主要侧重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相对来说,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关注较少。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层面的巨大进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也产生了相应的自然伦理和道德问题。而老庄学说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也可以借来为妥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传统道德理论支撑。总之,中国的各种传统文化,都可以在中国道德体系的重建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其实,一切皆是阐旧邦以辅新命。

张琳娜编辑
分享到:
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