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主页 > 特别报道 >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尔铎:“两荒一难”源于劳动力结构“超前”

2011-10-25 11:49
来源:新华网
语音阅读
    “招工难”北上,由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向华北地区蔓延。这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招工难”时间维度上的持续和空间维度上的扩大,将带给中国用工制度怎样的冲击,带给企业和劳动者怎样的变化?《新华网评》专栏特邀我国劳动学方面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尔铎教授作专栏解读,敬请关注。

    关注企业“招工难”系列评论

    当前,学术界对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与东南沿海地区企业民工荒、技工荒问题已经有过不少探讨,但将这三个问题综合起来进行的研究仍然偏少。事实上,这三个问题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互为因果的,一个领域的就业问题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另一个领域的就业问题。

    首先说说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如笔者在《“招工难”现身华北绝不是短期现象》一文所述,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新生婴儿数量开始大幅度下降。并进而引发了我国小学生毕业生数量和初中毕业生数量的下降,小学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的人数直接受制于新生婴儿的数量,呈完全的正比关系。这一不断下降的趋势导致了我们近年来的初级劳动力市场的短缺。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新生婴儿数量下降、小学毕业生数量下降、初中毕业生数量下降的同时,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了很大的增加。统计表明,我国高中毕业生人数1986年为224.04万人,1999年为262.91万人,而2009年已经达到823.7万人。高中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大学生扩招的反应,因为高中阶段是为上大学做准备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也从2003年212万,猛增到近几年的600多万。大学生就业难在于毕业人数越来越多,而社会需求却没能按同比例上升。

    再看看技工学校与职业中学,1990年以来毕业生数量总体上也是增加的,但是增加的速度比较慢。2002年后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毕业生人数还出现了下降。这是由于此前我国高等教育扩大规模,大学生人数扩招,使得一部分本来准备上技工学校、上职业中学的人,转入报考大学。后来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增加投资,技工学校毕业生人数又开始增加,但是总的说来数量增幅仍然有限。即使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进去,其情况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制造业领域的工人或技工短缺现象。

    统计显示,我国2009年技工学校毕业生115.53万人,职业高中毕业生229.15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241.52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38.99万人,总人数为625.19万人。这一数字与每年600多万人的大学毕业生相比,数量仍然偏少。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却支撑了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结构。由于大学生数量增加的很快,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克服。考虑到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仍将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占有优势地位,技工学校或职业培训学校毕业生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达到制造业岗位的要求标准,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失调问题就会更加突出。由此也就出现了我国民工荒、技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同时并存的现象。

分享到:
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