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者冰启:学籍管理系统为何没有拦住骗补
- 2012-01-09 11:34
- 来源:新京报
- 语音阅读
据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安徽界首市一些农村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和上报统计表上的人数对不上,有的学校在校人数和上报人数差出一二百人。通过这种办法,该市虚报冒领国家义务教育保障金1063万元。
界首教育部门是否虚报冒领,需要有关部门启动调查,如果属实,必须追究当地教育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如果被虚报冒领的经费被侵占、私分,还应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另一个必须反思的问题是:为何虚报冒领会发生?早在2007年9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下称《规范》),要求建立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涉及入学、转学、借读、休学、复学、升级、毕业、综合素质评价、学业考试、奖励、处分等基本信息,作为实施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此方法不仅使学生情况一目了然,还使义务教育经费得到落实。依据该方法,每个适龄儿童在全国任何地区的任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都可接受教育。
根据该系统,每所学校有多少学生在读,十分明了,做“阴阳”两张报表,根本行不通。而现在虚报冒领如此容易发生,证明该项制度并未彻底贯彻,发挥作用。
据《新安晚报》2011年9月23日报道,去年10月底,该系统软件全面覆盖安徽所有中小学校,12月底前全面实现中小学学生学籍网络化管理。这让人疑惑:为何直到《规范》颁布4年后才建立起学籍管理系统?为何已基本建成系统,还有地方的统计数据会出现这么大的差错?花巨资建立的系统不派用场,或数据、信息不真实,不但是对经费的挥霍,更会滋生教育腐败。
教育系统的虚报冒领事件,近年来几乎年年有。去年,湖南审计厅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进行专项审计时发现,当地10所学校通过虚报人数等手段,多领、冒领1100多万元助学金补助。这表明,如果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串通,虚报冒领就很容易成功。
在严肃问责的同时,教育部有责任检查《规范》的实施情况,督促各地教育部门建立完善的学籍管理系统,客观、真实地录入学生信息,让其真正发挥促进教育科学管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