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十数年未曾跨越4%看教育之弱势

2010-02-23 10:01
来源:《公益时报》
语音阅读
  教育部官方网站日前公布了2010年年度工作要点,今年要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目前为止,这一目标一直没有实现。
  说教育弱势,这个事实判断看似悖逆情理。早在N年前,墙上、书上就写上了“再穷不能穷教育”等文字,老百姓为教育勒紧裤带过日子,作为底层民众向上流动的最后一扇大门,高等教育更是在不同年代涌现出前赴后继的砸锅卖铁上大学的粉丝。然而,教育于民间之狂热,恰恰隐射出其在公共财政中的弱势地位。
  十数年未曾跨越4%这一老目标,结果自然衍生出眼下公共教育领域诸多诡异现状:比如一度热火朝天的教育收费市场化走向,教育支出是个定量,财政袖手了,家长自然就要负荷更多;比如教育服务者待遇长期口惠而实不至,薪酬绩效改革弄成数字游戏,与公职人员薪酬差距更甚;比如基础教育落差巨大,教育均衡捉襟见肘,因为财政有限,才搞出诸多“重点”;比如公共教育越来越像开发商,举债、炒地皮、玩空手套白狼游戏……往大处说,所谓“难出大师”“大学不大”等后遗症,恐怕也可以从这4%的目标未达成上找到程度不等的原因。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4%这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目标的最后一年。十数年未曾跨越4%,可见教育之弱势,症结有三:一是尽管订立了4%的目标,但迄今未能从政策或法律层面规定各级政府的投入比例,在4%目标责任上,只有“国家”的抽象意义;二是公共教育是个软实力的工程,短期见不到实效,而各级政府向来喜欢一本万利的GDP急功近利式投资;三是公民的受教育权缺乏财政支撑,相关权利从纸面上扎实落地尚且缺少一道物化的程序。
分享到: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