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访电影导演万玛才旦:寻找最适合藏区的镜头语言

2010-03-12 10: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语音阅读
  女孩包着桃红色的头巾,只露出两只湿漉漉的眼睛。她把头倚在车窗的玻璃上,沉默不语。坐在前面的“老板”絮絮叨叨讲着自己曾经的初恋,身边的“导演”和“摄影师”表现得兴致勃勃——这是藏族导演万玛才旦2008年完成的故事片《寻找智美更登》。几位主要演员乘坐的吉普车一直行进在青藏高原的公路上,他们要为一部电影寻找扮演智美更登的男演员。
  《智美更登》是传统的八大藏戏之一。王子智美更登一出生就念出六字真言,长大后突生布施之心,先后将财物、镇国之宝,甚至三个儿子和妃子曼达桑姆都给了有求于他的人。荒山修行12年后,孑然一身的智美更登剜出自己的双目,施舍给了失明的婆罗门。
  女孩是“导演”中意的“曼达桑姆”,但她始终不肯将头巾摘下,所有人都看不到她的面容。她曾经的恋人,就是他们要去寻找的“智美更登”。
  影片《寻找智美更登》,先后获得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大奖、第七届曼谷国际电影节金吉纳利评委会大奖。2月27日,影片将在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上映,这也是它第一次在电影院面向普通观众放映。
  黑色运动外套,斜挎的黑色布包,万玛才旦出现在记者面前,与北京大街上的普通青年没有区别,言语中却流露出都市人少有的淡定。“这是一部关于‘寻找’的电影,寻找的不仅是爱情,还有很多东西。”万玛所说的“很多东西”,包括智美更登身上的慈悲、宽容和爱,也包括正在消逝的藏戏艺术。“它们都是藏族文化的根。”影片中,藏戏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而现代文明对古老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冲击,也让人看到了一个正在夹缝中蜕变的藏区。这一切,透露了导演内心的不安与焦虑。
  2002年万玛从青海到北京学习电影文学和导演,此前,他从安多地区的乡村走出,在西北民族大学学习藏族文学,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深怀敬畏。在他的第一部故事片《静静的嘛呢石》中,智美更登与藏戏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这部影片,曾为他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奖、第十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新潮流”特别奖、第三十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联盟奖”等多个奖项,也让他成为许多人眼中藏地文化忠实的言说者。
  表现一个怎样的藏区,是所有关于藏区的叙述都绕不开的问题。对于已经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万玛来说,对故土的迷恋,以及城市生活赋予的别样的视角,让他得以重新审视和思考藏区正在经历的变迁。在他的影片中,藏区的生活剥去了世人想象中的神秘和离奇,在如歌的行板中冲和平淡。不管是萧瑟漫漶的景致,还是人物沉醉的心境,都被一连串长镜头予以表现。悠远的时光,舒缓的生活,微醺的心境——万玛认为:“这是最适合藏区的镜头语言。”
  上海国际电影节给《寻找智美更登》的颁奖词是:“这是一部手法大胆的电影,带给观众一次难得的体验,让我们静下心来沉思,影片展现了导演独特的风格,同时充满了人情味。”
  影片的最后,女孩见到了她的“智美更登”。两个人站在学校操场的篮球架下说话,镜头拉得很远,完全听不到谈话的内容。和“老板”的初恋故事一样,没有峰回路转的巧合,一切都像生活中无声的潜流,粗朴而真挚。她终于摘下头巾,还给曾经赠予她的年轻人。
  “这是藏传佛教里讲的执着与超脱。”万玛的语速缓慢,溢出其中的波澜不惊。而故事之外,他对于藏族文化执着的迷恋和坚守,还在路上。(记者 刘阳)
分享到:
新闻资讯